男籃世界杯只勝一場其他全敗,亞運會則被逆轉敗北。
——以上故事,2002年,中國男籃也經歷過。
回頭看,那是一代人的黃昏:2001-02季在CBA場均36分的老戰神劉玉棟,32歲了,世界杯五場比賽37分鐘一共得了17分,命中率37%——主要是對安哥拉的17分鐘15分。
CBA的對抗和國際籃球的世界,真是大不同。
1994和1996兩屆世八強后,是2000奧運會與2002世界杯的折戟。之后2002年亞運會,中國男籃被韓國逆轉:歷年打韓國隨心所欲的胡衛東,2002也顯出老態來了。
但我們現在回首2002,為什么不覺得那是低谷?
因為當時是明確的轉型期。
因為心里有底氣,不怕。
畢竟運動看的是當下,也看未來。
因為2002年啊,老的老了,但有未來:
NBA狀元姚明進了世界杯第一陣容:姚明場均21分命中率75%,賽會最佳陣容——最佳陣容里還有德克、吉諾比利和佩賈這幾位他之后NBA的對手。
因為移動長城紛紛進駐NBA了——一年后巴特爾就在馬刺奪冠了。
只要打法對,有未來,當下輸球怕什么呢?2000年奧運會輸給了里加多的遠射雨,但看見姚明,心就定了;2002年不順,但當時看看22歲的姚明,心很定。
何況當時也看到了19歲的朱芳雨、22歲的劉煒、21歲的杜鋒。不如黃金一代小快靈,但尺寸移動都更亮眼。傳說中的新人易建聯在廣東了。后來姚明力扛鯊魚了,還讓巴克利親驢屁股了……
不慌,有未來!
畢竟,競技世界頒獎時的快樂只有那一小會兒,大家就是看個未來。1994年輸給中國的西班牙、1996輸給中國的阿根廷、2008輸給中國的德國,后來都有登頂世界之日!
事實上,我們都知道,后來2004到2008,中國男籃也的確又回到世界八強了。
9月2日輸給菲律賓后寫的:
1994到2008,世界籃球潮流變化巨大。那會兒也沒完全信息化。
但我們跟上了,轉型了:從小快靈到移動長城,一直在世界前八之列。
之后至今,發生了什么呢?
我也不知道。
輸就輸了,接著打就是。
只,還是一個月前的問題:我們有新的姚明、大郅、易建聯、大巴、胡衛東與孫軍了嗎?有自己的14歲的加索爾、16歲的斯科拉、19歲的吉諾比利們了嗎?我們自己的東契奇,已經在開始接受正確的籃球培養了嗎?
輸球不可怕,只要有明晰的未來。畢竟看球的人,心里都存著一個指望:未來會好的,只要按照正確的路徑,一直走下去,種瓜得瓜種豆得豆。像西班牙培養出世界冠軍,像阿根廷孕育出黃金一代。
前提是:我們的籃球,走在正確的、未來可期的路上嗎?
畢竟球迷怕的從來不是那一年甚至那幾年成績差,畢竟輸世界杯輸亞運會早2002年就發生過——但那時我們有二十上下的姚明劉煒杜鋒朱芳雨,后面還有入行職業籃球的阿聯。
所以,不怕。
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:輸了現在,還要輸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