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日訊 亞運會男籃1/4決賽,中國男籃84-70擊敗韓國男籃。
賽后,籃球評論員殳海發文談到了本場比賽,內容如下:
亞運四分之一決賽,中國男籃以相對輕松的姿態解決了我們在亞洲的最大宿敵韓國隊,但只要看過比賽可能就會知道,相比于正常發揮的中國隊,現在的韓國男籃實在太差了。
支撐了韓國隊數年之久的羅健兒,作為一個2米身高的內線,損失了爆發力后早已不復當年之勇,一對一面對胡金秋王哲林完全沒有進攻的勝算,只剩飄在外頭有一搭沒一搭的投射。
本屆比賽發揮最好的后衛許訓被中國隊徹底鎖死,整場都沒有運動戰進球入賬,韓國全隊的投射更是不復當年之勇,而這絕非這一場比賽的偶然情況,亞運名單中的所有韓國球員在上賽季的KBL聯賽,合計只有全星鉉和李祐碩兩個人的三分命中率超過了35%,甚至有不少外線球員聯賽三分準星不到三成。
同時韓國隊在理念上的落后也讓人不解,本場比賽中國隊的鋒線構成是杜潤旺、張鎮麟、朱俊龍、崔永熙,盡可能做到體型、移動、射程兼備,確保進攻空間和防守彈性,而韓國隊在先發就擺出了全無射程的河潤基搭配羅健兒,下半場甚至擺出了三個沒有射程的內線,在進攻端就為唯一的無球跑動射手全星鉉設置掩護,這樣的明牌打法在如今這個時代實在太過落后了。
比起中國隊,近年來因為各種原因退出世界賽事的韓國隊大門關得更緊,而KBL聯賽對外援的2米限高規定同樣成為了溫室式培養,雖然其中為韓國隊淘出了一個羅健兒,但卻讓整個聯賽的競爭性大為減弱,36歲的吳世根依然是今年KBL的季后賽MVP。
與此同時,數年前冒出的一批苗子也讓韓國人輕易陷入了身高崇拜,2米的持球人崔俊用,2米07的內線金鐘奎等等,讓韓國人誤以為擁有了出色的身高水準,但在一個投射對世界籃球影響越來越大的時代,他們反而忘記了投籃的意義。
當然,年輕一代的韓國球員里有李賢重這樣的優秀射手,呂俊熙或許也能成長為新時代的前鋒,但韓國球員的旅外人數又不足以用數量帶動整體性的飛躍。或者說,某些問題韓國籃球和中國籃球是類似的,但我們至少還有一個選材面更大的底基。
中國隊打完世界杯回來面對的這一系列亞洲對手,恐怕已經真切地對比出了答案,亞洲籃球和世界先進水平早已經脫軌,我們已經不必和臭棋簍子們再下太多盤了,往后非主場的亞運會派年輕球員們集體參賽也并非不可。走出去,以各種方式走出去,無論是球員單獨闖蕩聯賽,還是一整支球隊休賽期去遠行拉練,都強過和這樣的韓國隊對壘。
至少,李賢重缺席本屆亞運會,也是因為去NBL備戰新賽季了。